认得出身份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,辨得清健康
走路会“报信”,一“步”识你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陈燕飞
在不少影片里,戴面具、裹大衣就能躲过监控的桥段,可能要成为历史了。南京邮电大学大数据智能产业技术(仪征)研究院的沈澍教授团队,最近研发出一项“神技能”——哪怕隔着几十米,对方戴面具、背大包,只要走几步路,就能被精准“认”出来。沈澍向记者揭秘了这项技术的玄机,并表示希望将其用在大健康领域,让普通人通过走路数据读懂自己的健康状况。
不认脸,走路姿势是“动态身份证”
这项技术叫“步态识别”。就像有人写字豪放,有人写字娟秀,每个人的走路姿势都是独一无二的“动态身份证”。有人左手甩臂比右手大,有人脚跟着地总是慢0.1秒,甚至有人下意识总抬脚跟……在步态识别技术中,这些肉眼忽略的细节全是藏不住的“身份标签”。
“模仿步态比模仿字迹难多了。”沈澍笑着说,哪怕有人刻意模仿别人走路,步态识别技术也能从0.1秒的着地时差、膝盖弯曲角度这些“微细节”里识破真伪。这可比人脸识别厉害多了,人脸识别怕遮挡,而走路姿势想装也装不像。
作为一种新兴的身份识别技术,步态识别与指纹、虹膜、DNA等传统生理识别技术不同,它聚焦于人的行为特征。“就像字迹无法完美复制,行走时的骨骼联动、肌肉发力习惯等特征,源于长期形成的神经肌肉记忆,再像的模仿也会露破绽。”沈澍解释,很多人会关注微信运动,看每天走了多少步,这是很初级的记录,而步态识别技术捕捉的是更深层的步态特征。
打“组合拳”抓细节,连脚底压力都能测
这项技术为啥这么牛?原来它打了套“组合拳”,采用“多模态数据采集”方案,不光靠摄像头,还拉上了传感器等其他“帮手”。
“传统步态识别只靠摄像头拍轮廓,我们玩的是‘立体追踪’。”沈澍说,该技术会同步捕捉脚底压力变化、手臂挥动幅度、膝盖弯曲角度等数据,这些信息拼在一起,就像给走路姿势拍了部“3D电影”。哪怕穿大衣、踩高跟鞋,步态特征也藏不住。
更厉害的是,团队还引入了深度学习模型,让机器能像人类大脑一样“读懂”步态逻辑,通过分析轮廓、骨骼等多维度信息提升精准度。更重要的是,这套系统无须保存原始视频,只留存步态剪影,在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,也降低了隐私泄露的风险。
目前,这项技术的第一版本正在调试,调试完毕后即可上线。同时,仪征的研究院实验室也在加紧建设中,很快将投入实战应用。
不只助力公共安全,还是健康“预警雷达”
“现在不少政府机构、企业都抛来了橄榄枝。我希望可以把这项技术用在智慧平安城市建设上,也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的发展。”沈澍说,团队研究的步态识别技术准确率已达80%至90%,除了可以在社会安全领域发挥作用,未来在大健康领域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它能充当“健康小管家”,比普通智能手环更“懂”你。老人若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病,走路时的细微颤抖会被记录;长期情绪低落的人,步态里的“沉重感”也能被捕捉到,从而协助医生更早发现问题。“很多病症的早期信号藏在走路姿势里,技术就像‘预警雷达’,能提前捕捉这些信号,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”沈澍说。
据悉,团队正在与医院、养老社区洽谈合作事宜,搭建健康步态数据库,计划将该技术嵌入社区养老设备,老人的日常行走数据会被持续分析,一旦出现异常,系统会自动提醒家属或社区医生。
“我们会通过数据脱敏、可信数据空间等技术,平衡安全与伦理。”沈澍相信,不久的将来,家里的智能设备能通过你的走路姿势关注健康,而行走这个最平凡的动作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,将成为连接安全与健康的新纽带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